蒙阴县:优化机制 强化队伍 细化服务 提升“社区党建+12345”治理服务效能

admin发布时间:2024-11-15 17:39 |  来源:未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近年来,蒙阴县积极响应加强城市社区基层党建、推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号召,以“烦事有人管、难事有人问、急事有人帮”为目标,将“社区党建+12345模式作为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增强居民幸福感的关键举措,建立起居民诉求收集、办理、解决、反馈的闭环机制,为优化城市社区治理服务效能提供了“更优解”。

一、健全体系机制,推动党建引领治理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治理的“神经末梢”,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蒙阴县将党建引领贯穿社区治理全过程,通过建强治理服务体系,着力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聚焦小区类型多样、人员结构复杂、群众需求多元的治理难题,成立由县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县委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领导小组。先后制定详细的社区治理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 “社区党建+12345模式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高位推动、部门联动,提升决策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健全组织体系,延伸治理触角。社区层面,在原有网格化治理的基础上,构建 “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宇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五级组织架构,采取“单建、联建”方式建立85个实体化运行小区党支部,通过选配高素质的楼长、单元长和建立红色业委会,进一步延伸了治理触角,织密了社区治理一张网。同时,选派9名“红领书记”到社区指导党建工作,实现了党组织对社区治理的全面覆盖和有效引领,“党旗红”成为社区工作的靓丽底色。三是完善运行机制,保障高效运行。建立常态化“走遍社区” “小板凳议事”制度等,建立下沉一线、发现问题、先行处置、上报处理等7步流程工作法,实现了“社区治理+居民自治”的环环相扣。实施物业服务“红黑榜”制度,对黑榜小区物业企业约谈整改,连续黑榜的按程序予以更换,倒逼物业有效提升了服务质量。建立重点整治小区“蓝、黄、橙”三色预警机制,倒排7个重点小区,每月对12345热线投诉情况通报排名,召开重点小区预警会议6次,约谈物业服务企业2家,物业领域12345投诉同比、环比均下降20%左右,实现了降量提质。

二、培优建强队伍,凝聚共建共治合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蒙阴县在社区治理中,推动治理路径从“分散式”向“集约式”转变,补齐治理体系短板弱项,倾力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困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服务新格局。一是创新无物业小区管理模式。针对老旧小区、家属院、回迁小区等无物业管理小区的管理难题,创新推行“321”工作机制,社区帮包领导落实3项帮包事项、认领2件民生实事、解决1类突出问题并实行销号管理;采取“以大带小、就近接管”的方式,由6家“沂蒙红色物业”提供兜底管理服务,就近就便与无物业管理小区签订兜底管理服务协议,提供卫生清理、垃圾清运、治安巡逻等基础服务,实现47个无物业无产权单位小区的专业化物业全覆盖,有效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二是深化执法力量下沉。在“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基础上,推行“服务下沉、评价下沉”,推动7支执法力量、5支民生保障力量,19个部门370余人下沉定责网格,与社区合署办公,落实公安、应急、综合执法、生态环保等“规定动作”,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等,解决小区违建、毁绿种菜等突出问题140余件。三是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整合党建、政法、执法、人社等部门资源,推动平台整合、力量聚合,让网格员定人、定责、定岗,形成统一指挥、快速响应、联动共治、公众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注重加强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和管理,通过举办“社工论坛”、交流研讨等方式,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此外,还积极推动从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群体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社区工作者和下沉执法力量人员,为社区治理注入“青活力”。

三、创新服务模式,打造身边的“12345”

优质服务水平是提升居民满意度和信任度的关键,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蒙阴县将“家”的概念融入到社区治理服务中,打造“党群同心·社区一家亲”暖心服务品牌。一是深化常态化走访机制。实行网格员走访、周例会、月总结制度,创新“有事@网格员”服务模式,每天早上网格员在居民群“打卡”“报到”,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变上门沟通为指尖上的服务,确保及时发现并解决居民诉求。同时,在全县各小区楼道显著位置设置亮身份、亮职责、亮服务“三亮”公示牌,将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员、小区(网格)书记、楼长(单元长)、物业经理等人员信息进行统一公示,打造居民身边的“12345”平台。二是优化“社区书记+物业经理”接待日制度。每月固定25日为“社区书记+物业经理”接待日,把办公桌摆在小区门口,通过面对面听取居民意见、现场解决居民诉求等方式,累计接待居民1.2万余人次,答复解决问题650余个,诉求3日内办结率达到95%以上,有效增强了居民对社区治理的参与感和满意度。三是丰富“小板凳议事”内容。在“小板凳议事会”等议事平台上不断创新和完善议事内容,由业委会主导搭建“小板凳议事会”“流动办公桌”“广场拉呱”等议事平台,先后引入了专家咨询、法律咨询等服务内容,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支持和帮助。今年以来,针对“12345”反应多的停车难、充电难等问题,累计新建车棚54处,新增充电端口1510个,新增车位670余个,有效化解了群众“急难愁盼”的诉求。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本站所转载的文章、图片等内容,版权归来源方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