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埠镇位于蒙阴县东部,全镇总面积86.5平方公里,辖25个村,3.5万人口。随着社会发展,镇内年轻人外出增多,村内土地、民房逐步闲置,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成为支撑乡村产业发展,提升乡村生态宜居成色,实现“治理有效”目标,促进农民增收,进而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的迅猛发展,坦埠镇抢抓机遇,以来石庄、东西崖等村为试点,通过统筹盘活闲置资源,改造精品民宿,打造乡村旅游,扶持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山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风景变“钱”景的嬗变正在上演。
一、政府保障,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坦埠镇根据村级实际情况,整合各类资金资源,优先支持联农带农作用明显的项目所在村提升村容村貌,优化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大环境,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提升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提升。
(二)是创新金融支持。针对乡村旅游初期投入大、回收期限较长、融资难融资贵等痛点难点问题,坦埠镇积极对接上级单位,争取乡村振兴各类资金,并联系金融机构推广“乡村振兴带贷”“齐鲁富民贷”“四雁工程贷”等各类金融贷款,助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二、企业主导,激活乡村旅游发展动能
(一)是激活闲置资源。东西崖村位于坦埠镇北4公里,是“山东省传统村落”、“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国家2A级旅游区。村内有千年古泉—孝妇泉,有保存完好的孝妇祠,有充满神秘的崖壁溶洞,有传承千年的孝德文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丰富,但随着村内人员流失,村庄发展后劲不足,村内有大量的闲置民房,“房子没人住,年久失修就会成为危房,不知道该拿它怎么办。”东西崖村党支部书记宋炳余回忆,如何将村上的“沉睡”老房重新利用起来?不只是东西崖村,周围几个村子都在做着同样的思考。
2022年坦埠镇将东西崖村作为试点村进行打造,利用乡村振兴合伙人平台引入蒙阴梓河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流转闲置宅基地2套,打造“崖上石屋”、“孝心驿站”2座精品民宿,并流转周边土地50余亩,打造沂蒙文化产业园,将水元素和孝德文化贯穿园区,通过两年的努力,一个崭新的东西崖村呈现在游客眼前。
“每到周末,慕名前来的游客让我们的房间天天爆满。”据民宿运营管理负责人介绍,得益于静谧悠然的自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康养资源,“崖上石屋”与传统民宿在定位上错开,受到了城市住客的青睐。
位于东西崖村与下东门村交界的渔业产业园,厂房与鱼池长期闲置,2023年,润生源生态循环农业有限公司立足资源实际,经过市场考察与调研,决定引进三文鱼,实施订单化养殖,打造三文鱼科普基地,对园区38个鱼池进行修补提升,目前第一批鱼苗已成功放养并取得成功,走出了一条“渔业+旅游”的新路径,园区全部投入生产后,可年生产三文鱼30万斤,实现利润1000余万元。
(二)是产学研旅结合。坦埠镇东西崖村着力打造“传统文化研学+康养体验”示范项目,企业开展种草药科普、儿童劳动实践、传统文化授课、康养体验等各式各样活动,满足多种乡村旅游体验场景。今年上半年,东西崖村累计接待游客1万余人,开展研学20余次,开展旅游文化活动10余次。
三、因村施策,创新模式实现利益共享
(一)是“农民合作社+企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村集体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投资建设民宿后承包给企业管理,企业定期缴纳承包费,保证村级受益稳定性。东西崖村民宿建成后,承包给梓河文旅有限公司,每年村集体固定增收10万元以上。
(二)是“现代农业+乡村民宿”发展模式。东西崖村大力发展民宿周边休闲农业项目,建设中草药园、蔬菜园、渔业园等农业园区,将休闲农业特有的乡村体验、农耕文化、田园景观等内容与民宿有机串联起来,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
(三)是“自建自营+企业”发展模式。村民利用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或在宅基地上新建民宿自主经营,与企业进行合作,承接部分游客食宿,通过双方合作,带动附近村民就地就近就业。